标题:感受日式木结构的别样魅力——探索日式木结构的发展史
作者:
日期:2020-06-03 10:14:50
内容:

感受日式木结构的别样魅力——探索日式木结构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国家,从衣着服饰到文化习俗大多都和中国同根同源,建筑亦是如此。

中国古建多用木构,日本的古建也多用木构,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显著的差异和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日式木结构的发展史,来看看木构技术传到日本之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吧~!


京都二条城的御殿


故宫太和殿

日本的京都二条城御殿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都是现存比较有代表的古木结构建筑。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式木结构在模仿中国的基础之上,慢慢分化,逐步形成了与中式差异较大的结构特色。

在中式建筑传入日本之前,日式建筑很简单,类似这种最原始的木结构房屋。

后来稍微高级了一点,但是也仅仅是简单的多面屋顶。


中式木结构图解

7-8世纪左右,中式建筑传入日本,中式木结构的一个典型特点:一条梁固定柱子两端,两排架可制成一个屋顶。

如果想要扩大建筑物的规模,可以通过在垂直方向(横向延伸的方向)上排列同样的构造简单地扩展。

但是由于向梁间方向(横梁延伸的方向)的扩张屋顶变大,支撑屋顶的梁上的构造就需要有一些改变,中国的典型解决方案就是穿斗式。


唐招提寺金堂


法隆寺东院传法堂

奈良时代的日本由于架构技术不成熟,所以不会架起高大的屋顶,而是在屋檐下竖起低矮的柱子来顶屋顶,或者在屋檐下搭建别的屋顶。

奈良时代的遗址,唐招提寺金堂[770-781年/奈良]和法隆寺东院传法堂[761年以前/斑鸠]就是每根柱子以1:2:1间隔排列分成舍房和屋檐,将侧柱比入侧柱低地葺屋顶,具有典型的古代结构和平面,在这点上有一些类似于中式的殿堂和厅堂。

一.“和式” 的形成(8-12世纪)

中国的建筑文化是原始地面为基础,引进这些建筑物的日本寺院和宫殿当初也没有铺地板。另一方面,贵族的住所继承了弥生时代以来的高床式住房传统,过着脱鞋上去的座式的生活。

平安时代以后,由于住宅的影响,佛堂也铺上了地板,与此同时在佛前也坐着举行仪式。以坐式为基础的使用会使眼睛的位置变低,对于内部空间,比起至今为止天花板较高的立体空间,更需要低平稳的空间。就这样,平安时代到了后半期,家舍的屋顶也开始扩大,梁上的架构也被隐藏起来。

防水与采光:另外,屋檐下也会发生变化,为了不让柱子被雨淋湿,想把屋檐伸长,但是屋檐下落的话采光会有困难,所以有必要尽量放松屋檐的倾斜度。但是,如果屋顶的倾斜度太缓慢的话,这次雨水就会不流畅,容易发生漏雨。在中国的解决方式是典型的曲面屋顶,延长了屋檐,同时保证了采光。

但是在日本某些理由由于梯度的变化大,曲面连接点变得很大。虽然也有厚厚地堆积屋顶土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得屋顶变得非常沉重,法隆寺金堂采取可放置鲣鱼片状的木材防止屋顶土变厚。后来,又产生了双重垂木的构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两种解决屋面点过渡的方法,后者慢慢演化成日本后来的“野屋根”做法。

二.“野屋根”建造技术(12-13世纪)

在古代的寺院,在整洁的伽蓝配置下,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内部,回廊、前庭、中门等也利用来举行仪式。但是,到了平安时代,仪式要在一个堂内完结,为了在佛前举行仪式,有必要设置一个空间。另外,奈良时代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僧团,到了平安时代被迫独立运营,其结果僧侣阶层也分化成各种阶层,对于堂内的利用也需要有反映阶级的区分。

但是,在古代的平面构成中,如果佛像占有亲舍的话,人类只能在狭窄的屋檐上并排站立,在举行仪式时,又要进行反映阶层的区分,这也是传统建筑所不能满足的。参照中式的殿堂和厅堂的结合,日式也产生了双殿并列的结构形式。


室生寺金堂


东大寺法华堂

也就是建筑沿梁的方向扩展,可以理解为我们说的“跨度”但是如果屋檐伸长的话屋顶坡度变得松缓,容易发生漏雨,使两个建筑物并列的情况,连接部分的雨的处理也难。

因此,设计了应用上述的野屋顶:带子屋檐的松软屋顶、双堂的屋顶,如果整个屋顶都覆盖在另一个屋顶上,雨处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像在子檐上搭建了露天小屋的室生寺金堂[9世纪/京都加茂],把双堂用野屋顶覆盖作为一栋建筑的东大寺法华堂[8世纪/奈良]一样,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有很多从古代的佛堂,被改建成拥有礼堂和内阵这两个空间的、深邃的“中世佛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野屋根”建造技术。

三.中世纪的新技法[12-13世纪]

在“野屋根”建造技术中,屋顶负荷是由杠杆的原理支撑的“尾垂木”(椽条)”这样的部件进入了屋檐内部的空间。但椽这个东西比较的细,抗弯能力其实比较差的,属于一种非合理结构。日本的建筑物历经年月由于自己的重量屋檐下垂的问题。隐藏在屋顶内的桔木(可以理解为斜梁)技术登上历史舞台。


净土寺净土堂


圆觉寺舍利殿

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前半叶,“大佛””和“禅宗大人”这两种新式样从中国传入日本。“大佛”是参照中国南部民房的构法----穿斗式。上图便是大佛的遗址:净土寺净土堂[1194年/小野],还有禅宗的遗址:圆觉寺舍利殿[15世纪/镰仓]。

1177年的大地震,京都、奈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日本发现以前的构造水平力很弱(还是学艺不精),开始研究引入自己的建筑。日本建筑从以前的柱子个别支撑负荷的结构,慢慢开始加固墙体结构。

墙体的承受能力加固以后,接下来就是解决屋顶,前面我说到 野小屋其实是一个相当不稳固的结构。于是到了镰仓时代,出现了一个新的构建来充当受力体,属于梁的延伸,类似于中国早期的斜梁,名字叫做桔木,前面我们也说到桔木这个词,但这两个桔木有所不同,前者是放着在柱子上方,后者因为柱子的排列变化,对位置要求就没这么严格了,适用面更广。

四.探索阶段(13-15世纪)

从镰仓时代到南北朝时代,大佛、禅宗先生的创意和技法与现有的和式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折衷様”展现了华丽的展开,与此同时,关于屋顶内部的构造,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构法。

另外,在13世纪末,横跨横梁的构法也将登场。以前只放置在柱子上的梁上小立柱,根据这个也能放置在柱筋的外面。

这样,当意识到上部构造的不规则的梁配置被进行时,反过来关于下部构造,也注意到没有必要按照原则进行柱配置。由于纵横放置的梁介入的事,逐渐架构和轴部的关联变得稀薄,日本的建筑物脱离被古代的亲舍·屋檐二分割的构成,获得由于柔软的柱配置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小房间的「房间布局」的自由。

五.日式独有的“小屋組”(17世纪)

再到17世纪,贯穿小屋束之间固定的“小屋贯”技术登场。使用了整齐地组合了小屋束和小屋贯的丛林健身房状的坚固的结构,小屋组得到独自的强度,使屋顶负荷分散到小屋组全体之后向轴部丢落。有点类似限制的桁架结构。

这就慢慢形成了日式“小屋組”建造技术,建造超大型建造成为可能。时至今日,这一技术仍然会在现代日式木结构有所应用。

看完了日式木结构的简要发展史,在文章的末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式木结构建筑的美图,感受一下日式木结构的魅力吧~!


浅草寺


浅草寺


浅草寺


浅草寺


法隆寺


法隆寺


法隆寺


清水寺


清水寺


清水寺


清水寺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